司海健回忆与IBM的谈判,在协商刚开始的时候,IBM经常会以公司条款来搪塞,这种情况下,只有多与对方沟通,增进相互间的了解。
这一政策的发布,再度搅热了国内太阳能光热企业参与建筑一体化发展的热情与动力该技术是大连化物所在国内外率先实现产业化的专利技术,可应用于我国几十家多晶硅企业,对于推动电子信息、半导体、LED照明和光伏发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场示范结果还表明,通过对循环氢气进行纯化,可使多晶硅质量均达到电子级标准。采用其纯化后的氢气生产多晶硅,产品中金属杂质含量相对稳定,表明该纯化器可以为多晶硅稳定生产发挥保障作用。据了解,在多晶硅生产过程中,原料带进的各种超痕量金属杂质(ppb级)会在多晶硅上沉积,对产品质量产生很大影响,而传统变压吸附和深冷技术难以对这些痕量和超痕量杂质进一步脱除。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大连华海制氢设备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金属钯复合膜氢气纯化装置日前完成了200m3/h规模工业化示范。该技术彻底解决了多晶硅生产循环氢气中痕量和超痕量杂质难以去除的难题。
金属钯复合膜则可以对这些杂质进行有效拦截,使得各种杂质含量降低百倍以上,从而大大提高多晶硅产品纯度和质量。对于循环氢气中含量有时会突然增大的甲烷或者氮气,该纯化装置可以不断将其从体系中去除,使大循环体系的氢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这样的协议为蹒跚成长的中国企业提供了一条快速壮大的粮草来源。
甚至有人畅想在30年后,把太阳能屋顶计划普及起来。2005年,国内第一个300吨多晶硅生产项目在洛阳中硅建成投产,这一年成为中国多晶硅元年,也是中国光伏产业元年。尚德董事长施正荣说:你看看富士康的毛利水平就知道了。何祚庥说:聚光太阳能发电将会成为晶体硅、薄膜电池的替代者。
我国目前使用的太阳能发电量仅占世界总量的5%,这与政府尚未落实太阳能发电上网价格有很大关系。仅仅三年后,中国多晶硅的总产量就达到1000多吨,中国开始超过欧洲和日本,成为世界太阳能电池第一生产大国。
对于这些问题,业内专家和企业家的话语掷地有声。中国光伏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高宏玲说:在未对技术、资源、人才、市场和竞争优劣势等发展要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情况下,持续不断地扩大产能,肯定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应谨慎而为。然而,中国的光伏产业给中国带来的是出口大国、使用小国,生产大国、盈利小国的扭曲形象。整体来看,国内企业在这个领域的研发工作不够扎实。
屋顶计划是德国率先推出的。杨立友和施正荣一样有过多年薄膜太阳能研发经验,这位李政道的博士研究生说:转化率的技术突破是迟早的事。不过,在正泰太阳能总经理杨立友看来,尚德的选择并不等于这个行业发展的趋势。然而,2009年尚德上海薄膜厂的产量只有20MW,而同期尚德的晶硅电池的产量却高达704MW。
中国一直在试图通过模仿国外的屋顶计划来开拓国内市场。而过江之鲫中,竟然还有一家从事光盘装备制造的企业。
多晶硅权威专家、中科院院士王占国指出未来的主导是薄膜太阳能。回望来路,1986年国家计委在农村能源1986~1990年第七个五年计划中列出了《太阳电池》专题,光伏产业才缓慢起步。
而且早在6年前,政府就结束了对屋顶系统的补贴,因为当时日本的光伏产业已经完全具备了和其它电源竞争的能力。然而即便如此,未来几年这个产业必定会迎来一场大繁荣,以及繁荣背后的种种问题。今年已有企业宣称发电成本已经降至0.8元/度。然而几年后,十万屋顶仅剩一家。这种不对称再与近几年官方统计所称的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量在全球约占90%相比,似乎是一个莫大的讽刺。2010年,中国光伏制造业已经占据全球市场半壁江山。
光电入网价格一天不定,国内市场便一天难成气候。两年前,尚德、赛维等13家光伏企业在洛阳签署了《洛阳宣言》,誓称要在2012年将光伏发电成本降至1元/度。
直至2005年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登陆纽交所,其董事长施正荣(专栏)戴上了中国新首富的桂冠。而在中国,以金融中心上海为例,为配合世博会的召开,上海市在2003年筹备了一项叫做十万屋顶计划的工程,初步规划每户家庭的太阳能发电能力达3000瓦,这项工程完全投入使用将产生30万千瓦的电力供应。
其实,光伏企业对光电入网充满了憧憬,他们一直在追求光电和火电成本的持平。市场的风云突变让这个依靠打激素壮大起来的行业措手不及。
德国在2000个民居屋顶上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荷兰、日本也都相继推出了类似的计划。光伏产业从一出生就是企业家的进取精神、地方政府的补贴支持以及资本市场的宠爱相结合的产物,它甚至与风能、核能等新能源产业一起被描述为这个能源匮乏时代的救星。光伏产业未来的主旋律已影影绰绰,模糊可见。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说:有些国有企业的技术也不先进,甚至是很落后的。
不能不说,中国的光伏产业可谓墙内开花墙外香。国内第二大光伏企业英利在10年之内也将不会涉足薄膜领域。
这是一种挑战,企业靠投机解决不了问题了,只能靠一招一式,扎扎实实地抓技术、抓人才、抓产品。其后,便是二十多年的沉寂。
光伏产业发展之路上,一直背负着污染,关键技术设备、市场需求、原料三头在外,恶性竞争及其带来的低质量、低毛利三大问题。中国光伏产业甚至和中国的低端制造业一样,正在沦为世界光伏产业的代工厂。
可以肯定的是,光伏行业的高毛利时代结束了。时至今日,日本已有50万户家庭安装了太阳能屋顶系统。其它所有省市都未固定光伏发电入网价格。前上海交大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教授崔容强说:光伏污染引起重视是好事,但国际社会如果是出于环保担忧,他们应该深入一线帮助中国企业解决问题并开放技术,而不是打击中国的光伏产业。
2010年11月初,无锡尚德在上海投产了一家新的晶硅电池生产厂。2010年,施正荣索性改弦更张,把薄膜电池厂改成晶硅电池厂。
而薄膜太阳能要成为主导取决于四点:转换效率达到30%。实际上,这个行业与代工业还是有可比性的。
目前国内只有江苏省出台了光伏发电固定电价政策,规定2009~2011年的入网价格分别是2.15元/度、1.7元/度和1.4元/度。2008年多晶硅的增速高达300.8%。